本网讯(记者 聂美城 邹春梅 宋娜)为提升青年学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马克思主义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室于12月1日组织2024级自动化、软件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及新能源汽车工程等专业近50名学生前往广州市花都区三华村,举办了以“赓续中华文脉,担当青年使命”为主题的实践研学活动。
感悟革命精神,以青春之心知奋进
实践研学的第一站是三华村的集之徐公祠,中国同盟会番花分会旧址。同学们通过现场学习,了解到三华村被誉为“辛亥革命英雄村”背后的故事。1911年4月,在黄花岗起义牺牲的18位花县“敢死队”队员中,有16位是三华村徐姓人,为褒奖黄花岗起义英烈的革命精神,1920年孙中山先生亲笔题写了“毁家纾难,功在党国”的匾额,挂于集之徐公祠内,以作纪念。同学们认真聆听、驻足凝望,深刻领会到革命先辈为国家和民族慷慨赴死的决心和勇气。
同学们聆听黄花岗起义的故事(陈俊军 摄)
2024级自动化二班张睿同学谈到,“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今天的研学让我对‘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这一知识点有了更真切的体会,让我们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中‘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有了更直观的感知。”
探寻非遗之美,以青春之力续文脉
“大门上石额刻‘资政大夫祠’,两侧为镬耳封火山墙,灰塑博古瓦脊。”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同学们步入广州民俗博物馆,参观资政大夫祠建筑群,了解到资政大夫祠的由来和其清代主人故事。随后,同学们通过近距离欣赏精雕细琢的手工艺品,领略粤剧独特的艺术魅力。
同学们在广州民俗博物馆内研学(陈俊军 摄)
研学过程中,同学们被岭南建筑技术的瑰宝——灰塑、粤剧、“广州珐琅”“景泰蓝”和“中彩珐琅”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吸引。汤耀朗同学谈到,“风景园林与岭南文化的完美结合让人叹为观止,工匠艺人对灰塑、粤剧、珐琅等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弘扬让人肃然起敬。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我们要结合特长和优势,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力量,让中华文化焕发新活力。”
感受古村新貌,以青春之姿向未来
漫步于三华村,途经贤华里、仁华里等古朴巷道,沿途有20多座古祠堂。这些祠堂,既有保留婚丧寿喜、日常议事等传统功能的徐氏大宗祠,又有在新时代实现了华丽蜕变的徐大夫祠、福元徐公祠、仲和徐公祠等。同学们关注到,传统的乡村祠堂有的化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的变为醒狮武馆,有的升级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赓续中华文脉,担当青年使命”实践研学活动(陈俊军 摄)
带队教师邹春梅在活动后总结到,“三华古村立村900多年,村中古迹众多。立足乡村丰富的文化资源,三华村正着力打造‘百千万工程’示范村。此次研学旨在让同学们感受到千年古村的文化底蕴,坚定文化自信,激励同学们以青春小我紧贴时代脉搏,以多学科视野观照文化发展,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篇章贡献青春力量。”同学们在活动结束后纷纷表示,此行在沉浸式的体验中与历史“相知”、和时代“拥抱”,是一次别开生面的“思政课”。
文字录入:张芷妍 马克思主义学院;编辑:赵程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