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校园新闻   新闻详情

珠宝学院开展“为小鸟编织一个家”艺术疗愈活动

时间:2025-04-15 浏览量:120
分享

本网讯(记者 严志洋)4月13日,珠宝学院携手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在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区)共同开展“为小鸟编织一个家”艺术疗愈活动。此次活动由我校“蒲野新编”团队、珠宝学院心理朋辈辅导员团队及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师生合作举办,吸引了46名师生共同参与。活动以雷州蒲草编织非遗技艺为载体,让青年学子在编织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为小鸟、为自己的心灵寻得一片栖息之地。

李然老师讲解蒲草编织非遗文化(严志洋 摄)

初心:蒲草编织非遗传承的使命

作为活动的主要发起人,珠宝学院教师李然分享了她与雷州蒲草编织技艺结缘的故事。去年深秋,李然前往雷州半岛调研非遗文化时,偶然结识了一位年近八旬的蒲织传承人——陈阿婆。老人用布满老茧的双手,一遍遍演示着压一挑一、压二挑二等传统编法,眼神里满是对这门手艺的执着与热爱。

“陈阿婆说,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愿意学这个了,怕它有一天会消失。”李然回忆道,“但当她拿起蒲草编织时,整个人仿佛在发光,那种专注和宁静深深打动了我。但她又劝我不要学,因为真的太累了,又挣不了多少钱。”这份对非遗文化传承的忧虑与坚守,让李然萌生了将蒲织技艺带回校园的想法。她希望以更年轻、更创新的方式,让传统手艺焕发新生,同时为学生提供一个减压疗愈的途径。

同学们制作鸟巢(严志洋 摄)

当非遗遇上青春:指尖上的传承与创新

活动现场,李然首先向同学们介绍了雷州蒲草的特性——柔韧、环保、充满自然气息。随后,她亲自示范了几种基础编法,并鼓励大家自由发挥。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师肖潇指导建筑学院的同学结合结构力学知识,设计出更稳固的鸟巢框架;珠宝学院艺术专业的同学则在造型上融入现代美学,编织出富有创意的作品。指尖翻飞间,一条条蒲草在青春创意的点缀下焕发新生。有的同学遵循传统编法,严谨细致;有的则大胆创新,尝试环保编织方式。实践课桌化为创作天地,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让每一件作品都独具特色。

“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活着的文化。”肖潇说,“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年轻人感受到传统技艺的温度,也让蒲草编织在新时代找到它的价值。”

活动现场及鸟巢成品(吴嘉栩、严志洋 摄)

编织的是鸟巢,安放的是心灵

活动结束时,同学们将亲手编织的鸟巢悬挂在校园的树枝上,为小鸟筑起一个个温暖的家。珠宝学院学工办副主任梁冰老师表示:“这次活动是学院艺术疗愈活动的第六期,不仅是一次非遗技艺的体验,更是一场心灵的疗愈。同学们不仅为小鸟编织了一个家,也在专注编织的过程中,放下了手机,忘记了压力,真正感受到了‘慢下来’的力量。”未来,珠宝学院将继续探索艺术疗愈与非遗传承的结合,让传统文化在青年一代手中延续,也让更多学子在创作中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力量。

文字录入:熊涛 珠宝学院;编辑:许晗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