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记者 杨文娟)“教师不仅要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精湛的教学技能,更要以信心、决心与真心滋养每一位学生,用心教学,用情育人。”对于肖新瑜而言,教育从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一场心灵的交融,一次生命的陪伴,一份无声的润泽。
肖新瑜,土木工程学院骨干教师,学校优秀共产党员。曾获广东省第七届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二等奖,教学成果获广东省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广东省教育教学优秀案例;在学校第十届青年教师比赛和第三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获得一等奖,多次获评学校优秀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个人、优秀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等荣誉。
肖新瑜参加广东省第七届青年教师教学大赛荣获二等奖(肖新瑜 提供)
深耕课堂:以“三心”点亮求知之光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肖新瑜始终坚信,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舞台。她倾听学生的声音,搭建沟通的桥梁;她谦虚学习,不断精进自己的教学技艺。在她的专业课堂上,她创造性地提出“三心”教学法:以信心消除学生对专业课的畏惧、以决心培养学生持续学习的动力、以真心营造温暖包容的学习氛围。
当复杂的理论被她拆解成易于理解的基础模块,当抽象的概念通过实际工程案例变得鲜活生动,学生们眼中的困惑逐渐被理解和热情所替代。正如一位学生感慨:“肖老师的课像一座桥梁,连接着书本与现实,让我们看见了知识的温度。”
肖新瑜授课现场(郭艾 摄)
亦师亦友:以真心守护成长之路
师者如春风,润物细无声。作为班主任,肖新瑜是学生们心中一缕温暖的阳光。她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发展,更关心他们的心灵成长。她用心记住每个学生的特点,珍藏新生第一次班会的手写签名,在毕业时作为特别的告别礼物;她为成绩优秀或进步明显的学生送上小礼物鼓励,为成绩不佳的同学进行单独的课后辅导,了解成绩退步的原因,查摆课程难点。她积极推动班级学风建设,当班级整体成绩退步时,她及时组织主题班会、团日活动,掌握学生心态,了解学生困难,缓解学生情绪,为当下迷茫的学生伸出援手。每一个节日,她还会贴心地为学生送去祝福。
肖新瑜所带的班级里,同学们会主动就学业的规划、感情的困惑、未来的踌躇等方面找其倾诉,寻找本心。这份纯真的信任,真心的陪伴,让师生关系超越了教与学的简单联结,成为了一种心灵与心灵之间的温暖相依。一位毕业生在毕业典礼上曾深情地说:“肖老师,您教会我用温暖的心面对世界,如果未来有惊喜,我都会第一时间和您分享。”这,就是教育最美的回馈。
肖新瑜和其第一届毕业生的最后一次班会现场(张凡 摄)
思政有为:以专业浸润价值引领
“课程思政不是贴标签,而是润物无声的滋养。”肖新瑜深谙其道:专业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因此,她不是生硬地在专业课中插入思政元素,而是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精心构建有机融合的育人体系。比如在《材料力学》中,她巧妙采用“三融”思政教学法——“融工程、融前沿、融人文”,自然地培育学生的工程师素养、科学精神和民族自信;在《荷载及设计原则》课程中,她运用“课程+”模式,将项目设计、程序开发和思维训练有机融入,让专业课成为培养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工程素养的沃土。
基于这些教学思路,她主持了多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发表关于课程思政教改论文,多门课程认定为校级示范课程。其中《材料力学》作为思政示范课堂项目,获得了广东省本科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示范项目认定;《荷载及设计原则》以项目驱动教学的教学理念,获得广东省2023年度教育教学优秀案例。
数智赋能:以数据驱动教学迭代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肖新瑜紧跟数字时代的教育发展趋势,善于用数据指导教学实践。她构建了完整的教学数据链,通过先修课程分析、过程性评价、实时反馈和学情调查,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课程知识图谱(肖新瑜 提供)
她不仅精准把握教学效果和学生薄弱环节,还主持建设了基于中国大学MOOC平台和超星平台的《材料力学》智慧课程,开发了课程知识图谱和AI助教智能问答系统,为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有力支持。这种数智赋能的教学创新,让传统专业课焕发出新的活力。
桃李芬芳:以成果见证育人成效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执教八年,肖新瑜老师始终保持着对教育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求。她积极参与“十四五”规划教材《建筑力学》和《工程荷载与结构设计方法》的编撰工作,将前沿知识和教学经验融入教材建设,为培养高素质工程人才贡献智慧。
肖新瑜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我最大的荣誉就是学生们的成长与成就”。在她的悉心指导下,学生们在全国斯维尔杯BIM-CIM创新大赛、广东省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结构信息设计大赛等多项赛事中屡获佳绩;作为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她因材施教,耐心细致,多次获评优秀指导教师。学生们亲切地称她为“瑜姐”,在她身上感受到的不仅是专业的引领,更是人生的启迪。
学生部分获奖证书(肖新瑜 摄)
谈及这一路走来的收获,肖新瑜老师满怀感恩:“是学校和学院的培养,是学生的支持,让我有勇往直前的动力。教学相长,学生的成长也是我最大的收获。看到他们从懵懂走向成熟,从畏惧课程到熟练应用,从专业小白到行业精英,这是每位教师心中最珍贵的财富。”
文字录入:杨文娟 土木工程学院;编辑:许晗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