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校园新闻   新闻详情

我校教师在广东省第七届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中荣获佳绩

时间:2025-04-29 浏览量:30
分享

        本网讯(记者 高睿一)4月23日,广东省第七届高校(本科)青年教师教学大赛颁奖暨成果展示大会在中山大学举行。在本届大赛中,我校国际商学院教师龚梦颖获一等奖,土木工程学院教师肖新瑜获二等奖,外国语学院教师孙向宇,珠宝学院教师聂可实、潘美丽获三等奖。学校获优秀组织奖。

颁奖现场(主办方 提供) 

我校教师在大赛中获奖,体现了学校对青年教师培养的成效。近年来,学校根据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不断完善教师培养体系,以教学竞赛为抓手,建立常态化备赛机制,驱动教师改革创新。学校通过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强化师德教育、示范培训、名师引领等举措,开展了人工智能赋能课程建设、教师教学创新能力提升等多种形式的培训,组织教师赴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澳门科技大学等高水平大学研修,组织开展各级各类教学比赛,为青年教师搭建成长发展平台。

未来,学校将继续切实践行“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宗旨,拓展竞赛成果的转化应用,将备赛过程中凝练的经验应用到教学活动中。激励和引导更多青年教师不断钻研和提升专业能力、教学技能和育人水平,助力青年教师成长,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营销学原理》课堂(龚梦颖 提供)

《营销学原理》为我校国际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负责人龚梦颖在课程建设期间同步开展多项教研教改项目。围绕学生成长与专业发展,持续推进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创新。

课程聚焦营销学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融合人文社会科学、数据分析等多学科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市场洞察力、创新思维和跨文化沟通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实践项目、小组合作等多元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关注数字经济、新零售、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帮助他们将专业知识与时代需求紧密结合,提升在国际商业环境中的综合竞争力。

《材料力学》课堂(肖新瑜 提供)

《材料力学》是土木工程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课程负责人为肖新瑜,课程的《压杆稳定》章节授课课堂被认定为广东省本科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示范课堂。课程以研究材料在各类载荷作用下的力学行为及规律为核心,内容涵盖拉伸与压缩、剪切、扭转、弯曲等四大基本变形形式及组合变形,压杆稳定性分析,复杂应力状态的理论解析等知识模块,形成了系统化的知识结构,贯穿基础理论与工程实践,注重为工程结构与构件设计提供理论支撑,培养学生严谨的工程力学思维。

本课程提出并实践了“融工程、融前沿、融人文”的三融课程思政体系,将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通过基于知识图谱的数字化个性化学习方案,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相结合,创新教学形式,赋能学生成长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专业能力的新时代工程人才。

《高级日语》课堂(孙向宇 提供)

《高级日语》为外国语学院日语专业三年级的核心课程,课程负责人孙向宇参与省级教改项目2项,主持高级日语课程校级教改项目一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日语高阶词汇、语法、句型及相应的表达方式与表达技巧,进一步丰富日本社会、经济、文化、文学相关知识,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译”技能得到全面提升,并形成较强的文化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课程通过教师自创的“四段研讨式教学法”,聚焦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辨能力和逻辑性思维的形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民族自豪感和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用日语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为中华文化在日本乃至世界的传播贡献力量。

《首饰加工与制作(二)》课堂(聂可实 提供)

《首饰加工与制作(二)》是珠宝学院产品设计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课程聚焦珠宝首饰设计专业,引入世界技能大赛首饰加工模块的评分标准和要求,运用多学科专业融合、课堂上多次演示实验过程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技能水平。

基于本课程申报的《技能大赛模式下首饰加工课程教学改革》项目,为校级质量工程项目。在此基础上组成技能大赛集训队,课程负责人聂可实老师带领学生参加相应比赛。学生通过学习首饰工艺学,掌握首饰加工技能,自由设计制作首饰作品。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融合非遗技艺,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推广,提升民族文化自信。

《服装面料设计》课堂(潘美丽 提供)

《服装面料设计》是面向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二年级第一学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该课程为一流课程培育项目。课程负责人潘美丽指导学生设计作品《只此青绿》参加第四届温州国际双年展荣获“银奖”;指导学生设计作品《琢花镂影》参加第19届真皮标志杯中国国际箱包皮具设计大赛荣获“最佳制作奖”;指导学生设计作品《ZERO-G》参加首届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皮革皮具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二等奖。

课程围绕新文科“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需求,以素养为导向,构建“审美修养、知识融合、技术集成”融合性目标体系,以面料设计程序为抓手,打造“五入一体”全方位的课程思政实现路径,以实践产出为核心,打通“亮点工程、创新创业、行业大赛”多形式实践渠道,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建立“六结合三重点”立体性评价标准,助力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实现持续进步。

文字录入:高睿一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编辑:许晗星